本文發表於一年多前。舊文章可能包含過時內容。請檢查頁面中的資訊自發布以來是否已變得不正確。
為什麼 OpenStack 擁抱 Kubernetes 對兩個社群都大有裨益
今天,OpenStack 的主要貢獻者 Mirantis 宣佈,它將重寫其私有云平臺,使用 Kubernetes 作為其底層編排引擎。我們認為這對於 OpenStack 和 Kubernetes 社群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有了 Kubernetes,OpenStack 使用者將受益於 Kubernetes 帶來的巨大效率、可管理性和彈性,同時使其應用程式能夠使用更多的雲原生模式。與此同時,Kubernetes 社群可以對他們的編排框架選擇充滿信心,同時獲得從一個平臺管理基於容器和基於 VM 的應用程式的能力。
雲原生之路
谷歌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來開發、應用和完善雲原生計算的原則。雲原生應用程式是
- 容器化封裝。應用程式由在不同環境中可重複使用的、密封的單元組成;
- 動態排程,以提高基礎設施效率並降低運營開銷;以及
- 基於微服務。鬆散耦合的元件顯著提高了應用程式的整體敏捷性、彈性和可維護性。
這些原則使我們能夠構建世界上最大、最有效、最強大的雲基礎設施,任何人都可以透過 Google Cloud Platform 訪問。它們是最近 Linux 容器流行度飆升的原因。兩年前,我們開源了 Kubernetes,以促進容器和可擴充套件的、基於微服務的應用程式的採用,而最近釋出的 Kubernetes 1.3 版本引入了許多功能來連線企業和雲原生工作負載。我們預計,雲原生原則的採用將在 OpenStack 社群中帶來同樣的好處,並簡化 OpenStack 與那些擁抱雲原生的公共雲提供商之間的路徑。
讓 OpenStack 變得更好
我們從企業客戶那裡瞭解到,他們希望向雲原生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式模式發展。因此,OpenStack 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1] 也就不足為奇了,eBay 和 GoDaddy 等大型 OpenStack 使用者都將 Kubernetes 作為其堆疊的關鍵元件。Kubernetes 和雲原生模式將透過實現新元件和功能的滾動更新、版本控制和金絲雀部署來改進 OpenStack 生命週期管理。此外,OpenStack 使用者將受益於自我修復的基礎設施,使 OpenStack 更易於管理,並對核心服務和單個計算節點的故障更具彈性。最後,OpenStack 使用者將實現基於容器的基礎設施帶來的開發人員和資源效率。
OpenStack 是 Kubernetes 使用者的好工具
反過來,將 Kubernetes 整合到 OpenStack 中將使 Kubernetes 使用者能夠訪問一個強大的框架,用於部署和管理基於虛擬機器的應用程式。隨著使用者轉向雲原生模型,他們將面臨管理包含虛擬機器和 Linux 容器混合的混合應用程式架構的挑戰。Kubernetes 和 OpenStack 的結合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使用一套通用的工具來完成這項工作。
我們對以 Kubernetes 及相關專案為代表的雲原生運動日益增長的勢頭感到興奮,並期待與 Mirantis 及其合作伙伴 Intel 以及 OpenStack 社群內的其他公司合作,將雲原生帶來的好處帶到他們的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中。
[1] 請在此處檢視 Kubernetes-OpenStack 特別興趣小組的公告 here,以及 CoreOS 執行長 Alex Polvi 在最近的 OpenStack 峰會上關於 Kubernetes 上的 OpenStack 的精彩演講 here。